Member Care and Self-Care 宣教士關顧和自我關顧
宣教士關顧和自我關顧並非新概念。然而,將兩者融合起來的討論較近期才興起,而這一討論在新冠疫情期間愈發熱烈。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考慮宣教士關顧和自我關顧的含義,以及一些對自我關顧的抵制,以及宣教士關顧如何促進宣教士更好地實踐自我關顧。
自我關顧
定義
宣教士關顧
簡而言之,全球宣教士關顧網路(GMCN)對宣教士關顧的定義如下:“宣教士關顧是對宣教士人員進行持續的準備、裝備和賦權,使他們能夠有效和持久地過上合乎要求的生活、事奉和工作。”對於這一術語是否足夠廣泛地涵蓋了實踐的討論仍在繼續。人們認識到,一些宣教士組織現在使用的術語是“員工關顧”,甚至是“員工關顧與福祉”,而不再是宣教士關顧。2021年,在GMCN的Facebook群組中進行的一項非正式調查顯示,雖然“宣教士關顧”這一術語並不理想,但在首選術語上並沒有達成共識。無論宣教士組織選擇使用何種術語,關鍵要素都是為宣教士提供關顧和資源,以使他們能夠茁壯成長。
定義
自我關顧
世界衛生組織將自我關顧定義為“個人、家庭和社區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維持健康並應對疾病和殘疾的能力,無論是否有衛生工作者的支持。”我們只關注個人的自我關顧。這指的是個人為了使自己的心智、身體和精神足夠健康,從而能夠履行所需的職責所採取的行動。Ohanian奧哈尼安進一步指出:“自我關顧確保一個人會茁壯成長,而不僅僅是生存和應付。自我關顧是一個強大、有韌性、蓬勃發展的樹的看不見的根系。”這一比喻對於理解自我關顧不是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需要根基、時間和定期滋養是非常有幫助的。定義了這些術語之後,我們現在將探討在新冠疫情期間和之後對自我關顧重要性認識的增加。
自我關顧與疫情遺留問題
在最近的新冠疫情期間,自我關顧成為一個更多被討論的概念。有許多關於人們如何照顧自己,以確保封鎖和來自全球各地的壞消息不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文章。
疫情期間對自我關顧的關注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其他人們通常可能獲得支持和關顧的來源和地方不可用,同時通勤和旅行的減少也給人們額外的時間。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雖然存在焦慮和抑鬱的顯著風險,但39%的參與者要麼開始了自我關顧,要麼增加了自我關顧,23%的人第一次投入了自我關顧。
因此,關於自我關顧和自我關顧實踐的討論已經在日常用語中確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自我關顧與宣教士關顧之間的關係。
“自我關顧確保一個人會茁壯成長,而不僅僅是生存和應付。自我關顧是一個強大、有韌性、蓬勃發展的樹的看不見的根系。”
宣教士關顧模式和自我關顧的融合
文獻中有幾種宣教士關顧模式,包括Dodds and Dodds 多德斯和多德斯的SPARE-O模式和Harry Hoffmann哈裏·霍夫曼的關顧金字塔(從Warlow沃洛的基督徒整全框架發展而來)。然而,其中大多數並沒有明確提到自我關顧,並且很少強調個人的行動,而是強調了周圍人和系統提供給個人的關顧和支持。也許最知名提到自我關顧的模式是Kelly O’Donnell and Dave Pollock凱利·奧唐奈爾和戴夫·波洛克的模式,如左圖所示。
每一層都是滲透性的,關顧可以在它們之間流動。宣教士關顧的來源包括差遣方,例如派遣教會或宣教士組織,以及關顧的類型,例如家庭和TCK(第三文化孩子)。模型的核心是主的關顧,這是承認上帝是生命的主,我們從他那裏得到力量。也是我們事奉的對象。
第二層包括相互關顧(來自我們周圍的關係)和自我關顧。因此,宣教士關顧和自我關顧的融合。作為一名多年來關於宣教士關顧的教學者,我要反思這個模型的一個弱點是自我關顧不是一個獨立的領域。將其與相互關顧結合在一起,會淡化它,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它不是鼓勵宣教士對自己和自己的福祉負責,而是強調了一個心態,即宣教士關顧是被接受的。它往往著眼於其他人可以提供什麼。這使我們不得不考慮為什麼在宣教士中的自我關顧會產生負面回應。


自我關顧的抵抗
我最近在自我關顧主題的退修會和網路研討會上發表了講話。雖然許多人熱衷於學習如何改善自己的自我關顧,但也有一些問題和評論:自我關顧難道不自私嗎?我已經太忙了;我沒有時間自我關顧。自我關顧是與憑信心生活相對立的。我們被呼召成為活祭,所以自我關顧是不符合聖經的。
保羅在羅馬書12:1(NIV)中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這些經文被用來論證,我們不應該關心自己,而應該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上帝。
關於犧牲和宣教士如何應對風險和苦難的困難問題已經有充分的文獻記錄了,而且在我在Redcliffe College and All Nations Christian College雷德克裏夫學院和萬國基督學院的宣教士關顧和員工關顧與福祉碩士課程上的教學中,我強調了新宣教士在到達現場之前發展自己的苦難和風險神學的必要性。殉道者的故事和形象在宣教士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它們也可能導致一種扭曲的“耗竭比生銹更好”的神學。除了考慮風險外,我們還需要認識到在Eugene Peterson尤金·彼得森所說的“朝同一個方向的長期順服”中始終出現的呼召可能是一種昂貴的呼召。
自我關顧的神學
與其說自我關顧是自私的,與當作活祭物截然相反,我相信自我關顧是宣教士工具箱中的重要工具。在約翰福音7:37中,耶穌邀請那些口渴的人來到他這裏喝水。這不是被動的,而是需要渴望者的行動。在約翰福音第一章中,還有另一個邀請,耶穌呼召門徒“來”,以便他們能看見。對宣教士關顧從業者來說,最受喜愛的經文可能是馬太福音11:28-30(MSG):“你們累了嗎?擔子沉重嗎?到我這裏來吧!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的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我的擔子是輕鬆的。”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邀請,通過來到上帝這裏來照顧自己。一個更明顯的聖經關於自我關顧的例子是耶穌自己,他給自己留出了時間,並鼓勵他的門徒在自我犧牲的生活中休息和禱告(馬太福音14:13; 馬可福音6:30-32)。正如奧哈尼安所說:“自我關顧既不自私也不自大,而是一種智慧的預防和self-respecting自尊的實踐,適用於任何希望繼續在他們的關顧和事奉角色中持守的人。”
宣教士關顧和自我關顧的協同作用
在宣教士界,我們經常錯誤地將耗竭視為對上帝的最高服侍。我們把耗竭視為一種榮譽徽章。然而,有效的服事不能由一個被耗竭、萎縮的身體、意志或靈魂來完成。我們應該將我們的努力投入到幫助宣教士良好地服事和忠誠地服事上,而不是服事到因耗竭而無法再服事的地步。從耗竭到服事有一條回路,但它可能是漫長而困難的,最好的辦法是預防耗竭而不是修復它。
宣教士關顧是多方面的,宣教士關顧從業者可以通過多種預防和治療方式支持他們負責的宣教士。我們必須推薦的一個基本的預防工具是他們實踐自我關顧。這是不容許可的。
我們如何促進他人的自我關顧?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在精神、身體、情感、認知/創造性和社交/系統方面採取行動。有很多各種各樣的例子。以身體方面為例,我們可以鼓勵注重充足而良好的睡眠,更健康地飲食,多做鍛煉,並且如果出現壓力症狀,可以與醫生交談。新興的環境神經科學領域已經證明,暴露於大自然對我們的大腦至關重要。綠色(植被)和藍色(流動的水)的環境可能與壓力減少有關,但現在似乎是,接觸大自然有利於認知功能。自然激活了我們的“休息”狀態,從而促進了平靜和福祉。分形模式(自然形成的模式,如多肉植物上的葉子或雪花)也已被證明有助於我們的大腦。因此,簡單地鼓勵宣教士在自然中散步一段時間,將是幫助他們自我關顧的極好方式。
結論
在疫情期間廣泛參與自我關顧,突顯了個人對健康負責任的力量和潛力。宣教士關顧從業者可以通過重新審視個人責任與外部干預在宣教士關顧中的平衡中,來利用這一學習。這需要神學上的認識,同時也需要社會學和實踐方面的認識,才能意識到有意義的自我關顧不是自私的行為,而是宣教士工具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宣教士關顧從業者應該鼓勵的行為。
伯特利關顧中心被授權翻譯
原文載於Lausanne Global Analysis洛桑國際分析 March 2024: Volume 13/Issue 2
注脚:
’The Global Member Care Network Member Care Definition,’ accessed 1 December 2023,https://globalmembercare.com/definitions ↑
‘Self-care interventions for health,’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cessed 29 November 2023,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self-care#tab=tab_1 ↑
Nairy Ohanian, ‘Self-Care,’ unpublished paper, accessed 1 December 2023,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0BxkNxNdI_KSdZE1EOHRhdVhia0k. ↑
‘Self-care tip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Mayo Clinic Health System, 7 April 2020, https://www.mayoclinichealthsystem.org/hometown-health/speaking-of-health/self-care-tips-during-the covid-19-pandemic. ↑
Amelia Fiske et al., ‘Impact of COVID-19 on patient health and self-care practices: a mixed-methods survey with German patients’, BMJ Open, Vol. 11 Issue 9, 2021, https://bmjopen.bmj.com/content/11/9/e051167. ↑
Lois Dodds & Lawrence Dodds, Selection, Training, Member Care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Choosing the Right People and Caring for Them with Integrity ( Liverpool, PA: Heartstream Resources, 1997). ↑
Harry Hoffmann, ‘Connecting and Resourcing Member Care Practitioners Worldwide: The Global Member Care Network’,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56(1), 2020. ↑
Kelly O’Donnell, ed., Doing member care well: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Pasadena:William Carey Library, 2002), https://www.worldevangelicals.org/resources/view.htm?id=61. ↑
Anna E. Hampton, Facing Danger: A Guide Through Risk (New Prague MN: Zendagi Press, 2016). Charles A. Schaeffer and Frauke C. Schaeffer, Trauma and Resilience, A Handbook (Chapel Hill, NC: Frauke C. Schaefer, MD, Inc: 2016). ↑
Eugene Peterson, 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 (US: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
Ohanian, ‘Self-Care,’ accessed 1 December 2023,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0BxkNxNdI_KSdZE1EOHRhdVhia0k. ↑
See the SPECS model outlined by Hawker and Horsfall in Tony Horsfall and Debbie Hawker, Resilience in Life and Faith: Finding your strength in God (Abingdon: The Bible Reading Fellowship, 2019). ↑
Sam Pyrah, ‘The nature cure: how time outdoors transforms our memory, imagination and logic’, The Guardian, 27 November 2023,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23/nov/27/the-nature-cure-how time-outdoors-transforms-our-memory-imagination-and-logic. ↑